ARTICLES

​​與建築師隈研吾和藝術的邂逅|白石畫廊新空間設立紀念

2024.05.10
訪談

隈研吾 白石畫廊新加坡

白石畫廊不僅在銀座設有2間店鋪,在輕井澤、台北及香港亦設立了畫廊空間。 2023年也在北京、新加坡及首爾設立三個新空間。這些新開設的空間皆是邀請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先生設計規劃。這次我們針對白石畫廊的新空間設計,向在日本國內外參與著各種建築專案的隈研吾先生進行了訪談。

關於日本的代表性建築師-隈研吾

白石畫廊北京 攝影:朱雨濛

隈研吾是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受到矚目,並於1990年代成為日本建築界的代表性人物,以「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及位於萬里長城附近的「竹屋」等作品為契機,在國際間知名度大增。他目前也參與了日本國內外的眾多專案。

隈研吾的建築特色主要為融合自然與光之面貌的設計,以及強調與周遭環境的調和。由於在其建築作品的結構與設計上皆充分利用了木材等材料之特性,因此也被稱為「和之大師」,除此之外,他也為自然、技術與人類之間開闢了新的關係,並且展現在建築之中。他也有為自身的活動撰寫文章的習慣,至今已寫出多本著作。

隈研吾與藝術的相遇、訣別與再會

隈研吾在白石畫廊北京

隈研吾在世界各地設計了各種不論規模大小的建築,然而他在學生時代曾經煩惱過自己應該朝建築師或是藝術家的道路邁進。隈研吾在高中時期對藝術抱持興趣,甚至非常喜愛閱讀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的著作《點・線・面》(原著作出版於1926年,日譯本出版於1959年),然而最後他選擇踏上與外面的世界更加緊密相關的建築之路。

以建築師的身份飽經世故的隈研吾,至今也著手設計過許多與藝術相關的建築。其中包括「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會場結構」(1995年,意大利)、在面對材料與施工上對隈研吾產生極大影響的「石之美術館」(1998年,日本)、以建築方式展現出如同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作品般的空間結構「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2000年,日本)、自然與藝術相融合的「長崎縣美術館」(2005年,日本)、靈感來自日本的傳統建築技術-雙層格子的「三得利美術館」(2007年,日本)、吸引遊客從都市的喧囂中進入這個名為美術館的精神世界中的「根津美術館」(2009年,日本)等日本國內眾多美術館。

另一方面,隈研吾自2010年代開始也著手為眾多國外的美術館進行設計,主要作品包括:以宛如粒子堆積般的柔軟正面外觀為特色的「馬賽現代美術中心」(2013年,法國)、與過去曾為茶園的山丘融為一體的「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2015年,中國)、嘗試透過穿透建築物的大型孔洞將市區與河川相連的「V&A丹地分館」(2018年,英國)、崎嶇不平的外觀會讓人聯想到有著四塊地殼板塊相互碰撞之特殊歷史的武藏野台地的「所澤SAKURA TOWN 角川武藏野Museum」(2020年,日本)、擁有仿照世界五大洲設計之庭園的「阿爾貝·卡恩美術館」(2022年,法國)、將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特色融入空間中的「安徒生博物館(Hans Christian Andersen Museum)」(2022年,丹麥)等,隈研吾所設計的建築會根據該地區和該美術館的主題來改變姿態。

在畫廊設計方面,隈研吾也於2017年及2018年分別著手設計規劃「白石畫廊台北空間」及「白石畫廊香港 / H Queen’s」的室內裝潢。雖然這兩個空間與美術館相比都相對較小,然而在設計上都清楚地呈現出隈研吾的建築理念。

白石畫廊香港/ H Queen’s

ー畫廊空間有著非常明確的使用目的,當您在設計規劃時著重哪些方面?

 藝術空間是一個引導我們從日常生活進入非日常世界的特別場所。當我們親自走入其中,感受著光、聲音、溫度與空氣的同時,與作品邂逅時情緒高漲,感受到難以形容的興奮、期待和驚喜。畫廊就是這樣一個引導空間,同時也是讓訪客忘卻時間、沈浸在作品中的空間。我認為這些就是觀賞藝術時所須的要素。因此,我的設計企圖將引導空間與消除建築存在感並具有高抽象度的展示空間融為一體。

隈研吾為白石畫廊北京設計的概念性草圖

ー是否有在工作上對您產生影響的藝術家嗎?

 白髮一雄的作品讓我感到非常印象深刻。與來自西方的抽象畫不同,他的作品透過描繪人類的流動筆觸,生動地將人類的肉身投影傳播到海外。我希望自己的建築也能擁有如同他所創作的作品般的質感。

以前,我在和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暢談時,他也提到自己的家中展示著白髮一雄的作品,並且在談話中偶然發現我們在觀賞白髮一雄的作品時,都有相同的感受。

取自在白石畫廊台北空間的『具體人在台北』2019,右邊牆壁上排列著白髮一雄的作品

隈研吾認為的「WHITESTONE(白石)」

白石畫廊台北空間

白石畫廊台北空間是隈研吾首次為白石空間進行規劃設計。畫廊的正面木頭外觀是採用截面尺寸為105mm方形的檜木。透過將木材邊錯開邊層層堆疊而上,與現有建築的剛硬結構框架分離,在城市中打造出一個有機空間。

隈研吾在室內裝潢上也採用了相同尺寸的檜木,在樓梯與櫃檯之間形成一個較為平緩的隔牆。透過單一材料的使用,創造出複雜且多樣的空間,追求能夠超越白盒子並且展現出藝術空間的無限可能。

ー您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對白石畫廊台北空間和香港的空間進行了室內設計。您在設計白石畫廊時,有特別著重於哪些要點嗎?

 白石畫廊的設計上,我特別著重於該如何讓能夠強烈展現都市特色的「個性」,以及從平面作品到多媒體等各種層出不窮急速進化的現代藝術都能夠被容納的「靈活可變性」共存。

當人們被一個展現都市個性與活力的地標性建築所吸引,並在踏入的瞬間,呈現於眼前的是一個遠離周邊吵雜的寂靜「非日常」空間,等待他們的則是與未知藝術世界邂逅的驚喜。我一邊想像著如此另人心動的體驗,一邊設計規劃著。

隈研吾為白石畫廊北京設計的概念性草圖

ー最後,白石畫廊在2023年也將陸續在北京、新加坡、首爾及亞洲設立新據點。各地的文化、風俗與歷史對您在設計上有哪些影響嗎?

 在世界各地持續進行白石畫廊的工作時,我希望能將各個城市的文化及特色植入空間中,在城市中創造出一個能夠吸引人們,如「地標」般存在的設計,並非反覆以單一固定的方式來進行各地的空間設計。我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設計讓白石畫廊在城市中心生動地展現出所在城市的個性,成為一個具有向心力的「目的地」。

白石畫廊北京空間開幕展 - 我愛中國

隈研吾連建築的主體也格外講究木材及石材等材料的特質。除此之外,他也會將場所的使用目的及建造之處的特性與建築相結合。白石畫廊與建築師隈研吾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將會對各個空間帶來什麼樣的差異呢?敬請期待在隈研吾的獨特世界觀下誕生的畫廊空間。

隈研吾 白石畫廊新加坡

關於建築師隈研吾

隈研吾 (c) J.C.Carbonne

出生於1954年。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曾任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東京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特別教授/名譽教授。目前著手的專案在30多個國家中進行。他開闢了自然、技術與人類之間的新關係,並且展現於建築之中。主要著作為《點・線・面》(岩波書店)、《人的住處》(新潮新書)、《負建築》(岩波書店)、《自然的建築》、《小建築》(岩波新書)等其他眾多著作。

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資訊

透過成為我們的電子報會員獲取最新的展覽情報以及會員獨家活動!

RELATED ARTICLES

FEATURES

  • ARCHIVE

  • ARTIST NEWS

  • EXHIBITIONS

  • GUTAI STILL ALIVE

  • SPECIAL

View more

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資訊

透過成為我們的電子報會員獲取最新的展覽情報以及會員獨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