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杨泳梁:用影像构建城市山水,用画笔找回肉身的感知 | Part1

2025.02.28
INTERVIEW

这篇采访来自Art Alpha, 并将分上下两篇发布。此次我们将为您带来第一部分的采访。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消失的远山》2024-2025, 150.0 × 300.0 cm, 布面油画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眼中的风景,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内心风景的映照。”

——杨泳梁

杨泳梁的艺术,始于乡愁,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怀。他以影像构建了一座座城市山水,在东方文人画的笔触中注入现代文明的肌理,展现出城市迅速发展的矛盾景观。

而在《消失的远山》这批全新绘画作品中,他放下数字影像的冷静计算,回归他自认为极其重要的“手感”,以绘画的方式释放更加直接而纯粹的感情。

“影像是理性的,而绘画则是时不时需要发泄的感性。”杨泳梁说。他试图在古今东西的交汇点上,重塑山水。

如果中国山水画不再拘泥于黑白与单色的束缚,若它能跨越时空,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大师展开对话,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果赵孟頫 看到了莫奈的睡莲,这会令他想尝试什么样的创新?”

展览《消失的远山》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的。杨泳梁在画布上拓展了中国山水的边界,与西方抽象艺术形成微妙的共鸣。而当我们凝视作品的局部,会发现那些重叠的笔触、流动的色彩,与他早期的影像作品之间,仍然维系着相同的精神主题——时间、记忆、城市、自然,在不同媒介间复刻、延续、变幻。

家乡的模样或许已在现实中消逝,但在艺术家的心中仍然屹立,被重新描绘,被不断寻回。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在北京白石画廊杨泳梁最新展览《消失的远山》开幕之际,ArtAlpha与艺术家进行了对谈,就他如何从上海到纽约,从影像到绘画的心路历程。在飞速奔跑的发展节奏中,怎样在创作中根植自我的记忆与情感。

上海街巷到纽约Chinatown
眼中的风景即内心的风景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白石画廊北京 杨泳梁个展 开幕现场

ー(ArtAlpha)您的作品一直以来以摄影和数字艺术见长,而这次的新作采用了绘画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这种转变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杨泳梁:确实,在过去的创作生涯中,我的作品大多是摄影与数字艺术结合的形式,这种方式是在我理性的框架下进行复杂的构建和调整。

但与此同时,数字化的创作方式也让我的身体与作品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因为它的每一步——从拍摄到电脑合成,再到打印输出——都是相对间接的。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直接、更能与身体、情感产生联系的方式,而绘画正是这样的一种媒介。

事实上我从未真正远离绘画,早在学生时代,我的艺术训练就建立在传统绘画之上。而绘画一直处于比较私密的状态。这次的展览,我决定公开这些绘画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也是希望探索更多艺术语言的可能性。

我觉得绘画带来的即时性和不可控性——比如笔触的随机变化、手的力度、颜料的堆叠——让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而这恰恰是数码创作所缺少的部分。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白石画廊北京 杨泳梁个展

ー您数码输出的作品跟绘画的作品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杨:绘画的核心在于手感,笔触的层次、肌理的变化,这些都是数字艺术难以真正呈现的。在我的绘画创作中,我会特别强调这些手感的部分,比如强化笔触的表现,让油画颜料的厚薄、干湿、用油的方式都更有层次感。

相反,如果只是平涂,那和数码输出的效果就没什么区别,失去了绘画本身的意义。

因此,我希望作品在笔触和肌理上能展现出更强的个性和质感,而不是变得平面化。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设色山水系列和仿古山水系列 2022年白石画廊台北空间展览现场

ー您的绘画作品色彩丰富,而您的早期作品主要以黑白为主。色彩的转变源于怎样的契机?

杨:我的作品在过去之所以以黑白为主,更多是因为我试图通过去色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层次和结构上,让城市景观呈现出某种超现实的视觉感受。而这次展览我更希望用更直观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与我旅居纽约的经历密不可分。在纽约的这几年,我感受到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强烈的色彩冲击。这里的建筑、街头艺术、自然景象甚至是傍晚的天空,都比我过去生活的城市更具视觉冲击力。

尤其是纽约的晚霞,它呈现出粉色、橙色、紫色交错的层次感,让我深受触动。这种色彩上的启发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绘画。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个展《极夜花火》香港Art Central 2023

《唐人街》是去年完成的一个系列中的一部分,也算是我一次比较新的尝试。虽然从形式上看,它与我之前的作品似乎相似,主要的变化是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但是它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次我完全摒弃了中国的建筑元素,作品中的所有建筑都是在纽约拍摄的。无论是那些高楼,还是你能看到的小尖顶房子,甚至最细微的建筑细节,全部都来自纽约,尤其是Chinatown的街景。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唐人街》艺术微喷 60.0 × 60.0 cm, 2024

当然,这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变化。不同的城市带给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过去,我在中国创作时,作品大多以黑白为主,彩色的尝试较少。虽然《设色山水》系列中已经开始引入一些颜色,但那种色彩仍然是浅淡的,整体视觉基调还是偏向黑白。

而这次创作,色彩不再只是点缀,而是从一开始就作为主导,成为构思和制作的核心。

在建筑选择上,我也进行了特别的考量。我把同一时代、相同色调和材质的建筑集中在一起,使它们在视觉上保持和谐。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瀑布 Ed. 2/7 》单频4K 视频 8’00’’ 2023

纽约的建筑与中国的城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高楼大厦大多是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密集建造的,因此风格上相对统一,无论如何组合都不会显得突兀。但纽约的建筑历史跨度很大,几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交错并存,随意拼贴就会显得非常不协调。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必须在前期就进行整理和归类,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归置在一起,使它们在视觉上达到一种有机的统一感,而不是杂乱无章。

疫情期间,世界变得更加灰暗,压抑的环境让我意识到色彩对于情绪的影响。当时,我开始尝试在画面中加入一些温暖的色调,渐渐地,色彩的比例越来越高,画面中的灰调被明亮的色彩取代。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变化,也是一种情绪上的释放。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山居图》
在白石画廊2025《消失的远山》展览现场

ー从上海搬到纽约,给您的艺术表达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和变化?

杨:我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亚洲或中国创作的,因为它们更多地关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作为在上海郊区长大的一代,我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童年到成年,我目睹了家乡的变化,也感受到大时代的变迁对于小地方不可逆的改变。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一个带有水乡特色的地方,古色古香,很独特。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景象一点点消失,如今的郊区几乎千篇一律,被格式化为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所充满。

我对这样的变化有很深的反思——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经济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遗失了某些无法替代的东西?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意这些消逝的细节,但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时候的记忆,如今已无迹可寻。当我回到曾经生活的地方,发现熟悉的一砖一瓦都已不复存在,我会有一种深刻的缺失感,像是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种失落感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使我不断去思考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消失的远山》在白石画廊2025《消失的远山》展览现场

后来,当我来到纽约,虽然创作的方式依旧,但表达的内核却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带有批判性的视角,逐渐转向用东方的视觉去观看一个西方的城市。

在纽约,我依然能找到属于中国的印记,或者说,是一种中国性的视觉体验。真正促使我开始这个系列创作的,是一次偶然的瞬间——在炮台公园,我抬头望见一座高耸的建筑,从某个角度看去,它的体量、结构竟让我瞬间联想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这一刻让我意识到,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眼中的风景,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内心风景的映照,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因个体经验而不同。这也让我想到,人们常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纽约。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炮台公园》 Ed. 6/15 艺术微喷 178.0 × 100.0 cm 2024

ー都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纽约对您有何不同的感觉?

杨:纽约和上海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纽约的割裂感更为强烈,城市内部的对比也更加鲜明。

比如,在纽约,你可以站在高楼林立的华尔街,感受到极致的现代都市氛围,但只需片刻,便能进入中央公园那样充满自然气息的区域,仿佛瞬间从钢铁丛林跳跃到一片绿洲。而再往前走几步,又会进入霓虹闪烁、人潮汹涌的时代广场。

这种强烈的对比在上海同样存在,但在纽约,它的冲突感被放大了数倍,使得这座城市在不同空间之间切换时,更加戏剧化。

在中国创作时,我的作品可能带有一些批判性,而在纽约,我的创作更像是一种发现与重塑。这里的环境促使我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已有的视角中。这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改变,更是心态上的转变。

人类的记忆与消失的城市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山居图》 2024-2025, 250.0 × 800.0 cm, 布面油画

ー这次展览的命名为《消失的远山》,这个名字似乎有一种延续性,能谈谈它的来源吗?

杨:这个名字确实与我之前的作品有关。早在纽约的时候,我拍摄了一部实验短片《消失的海岸》,当时我在整理影像时,发现有些画面与这次绘画的情绪十分相似。两者都涉及到“消失”这个主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因此我选择了《消失的远山》这个名字,既是对自己过去作品的一种回应,也是一种时间线上的延续。

其实,“消失”这个概念一直贯穿在我的创作中。在中国生活时,我的作品更多关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传统文化,而在纽约,我的关注点则转向了人类记忆与空间的关系。

远山不仅是物理上的消失,也是记忆中的消逝,它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心理层面的某种失落感。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山居图》(的特写)

ー您的作品中一直有东西方视觉语言的融合,在这次绘画作品中,您是如何平衡这种关系的?

杨: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语境下产生新的可能性。中国山水画的观看方式不同于西方绘画,它强调“可游、可居、可望”,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静态画面。

但对于当代观众来说,这种观看方式可能有些距离感。因此,我尝试通过解构传统山水画的构成方式,让它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

比如,我将传统山水画的局部进行放大,让它呈现出类似抽象绘画的结构。同时,我使用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构图方式,比如后印象派的色块运用、表现主义的笔触等,使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此外,我也在画面中融入了某种“未来感”,让观者既能感受到传统的韵味,又能体会到当代视觉语言的冲击。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杨泳梁 《胭脂晨光》 布面油画 250.0 × 200.0 cm 2024-2025

后篇在此,敬请继续欣赏。同时,欢迎在展览中欣赏杨泳梁的进化之作。

杨泳梁:消失的远山

订阅电子报接受最新资讯

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最新展览信息和会员独家活动!


提交邮箱地址后,我们将发送确认邮件。请查收并点击邮件内链接完成注册流程。

ARTIST

RELATED ARTICLES

FEATURES

  • ARCHIVE

  • ARTIST NEWS

  • EXHIBITIONS

  • GUTAI STILL ALIVE

  • SPECIAL

View more

订阅电子报接受最新资讯

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最新展览信息和会员独家活动!


提交邮箱地址后,我们将发送确认邮件。请查收并点击邮件内链接完成注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