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以線條與色彩描繪人物與社會之聲:克萊蒙·丹尼訪談
2025.04.14
INTERVIEW

在克萊蒙·丹尼的畫作中,動作與線條交錯,色彩訴說情感。那些在想像與記憶之間成形的豐富人物形象,其背後隱含著藝術家怎樣的提問?我們訪問了藝術家本人,請他談談創作技法與主題背景。
作為有生命的媒材「紙」
白石畫廊台北
ー在先前的訪談中,你曾提到對特定工具與材料的偏好。你現在仍然手繪嗎?是否嘗試過新的技法?
丹尼:2011年,我開始嘗試將身體做為創作工具。到了2012年,我嘗試將手直接浸入顏料,這讓我感受到一種真正的共鳴——我意識到顏料不僅僅是顏料,而是一種可以發展成語言的媒介。從那時起,我的手指與雙手便成為創作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但為了探索更多技法與變化,我開始融入其他工具,以賦予畫面不同的節奏,使作品更加豐富且富有趣味。
我所使用的工具與我所探討的主題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
白石畫廊台北
ー我聽說你對紙張做為創作媒材有著強烈的偏好。是什麼吸引你選擇紙張?為什麼你會選擇紙而非畫布?
丹尼:對我來說,作品必須是充滿生命力的、充滿活力的、且不斷演變的。這就是為什麼我選擇紙張而非畫布。紙張是有機的,而搭配壓克力與繪畫工具,我可以更快地創作,並始終保持相同的能量。
從技術角度來看,紙張能提供更豐富的表現空間。我可以利用顏料的”汁液"滲透紙張,使顏料進入紙張的內部,並與層層堆疊的厚重筆觸互動。紙張的不同層次要求更精確的掌控,因為每一筆都會影響畫面,因此需要謹慎處理失誤,或最好是避免失誤!這種特性讓我再次聯想到人類的本質——我們的行動與選擇同樣會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動作化為線條,情感化為色彩
Clément Denis ”The Wait - Watching the Traces II” 2024, 90.0 × 70.0 cm, Mixed media on paper
ー《The Wait》系列與身體動作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
丹尼:這個系列中,我主要受到了兩種影響,並嘗試了兩種表達方式:在動態表現方面,我從羅丹的素描中汲取靈感。在他的素描中,他捕捉到模特兒擺出不同姿勢時的動態,這些動作既是靜止的,又是一種期待的狀態。我特別關注了他生命最後三十年間的素描作品。他的筆觸流暢且充滿表現力,即使有些素描看起來未完成,卻能強烈傳達情感。他對畫面構圖與形體組織的掌控,促使我思考如何將動態與張力融入畫作,呈現那些等待中的人物,並強調他們的「心理狀態仍然是活躍的」,彷彿在尋找一條前行的道路。
白石畫廊台北
ー各個系列中色彩的差異,是基於什麼樣的用意?
丹尼:關於色彩,我的選擇取決於我所想表達的主題。例如,在《搏鬥》(The Struggle)系列,特別是那些以交織紙張創作的作品中,背景近乎藍色的基調呈現出一種濃厚的水波紋理。這是因為我想像我們都身處在「生命之水」中——有時我們感覺像是在溺水,有時則浮出水面,有時我們則順流而行,輕鬆穿越生活的挑戰。
我的色彩運用在多年來不斷演變,當前我更傾向於鮮豔、酸性色調,以提升我所探討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我試圖顛覆歐洲繪畫中以柔和色彩(棕色與黃色)為主流的傳統。例如,在《逃脫》(The Escape)系列中,我受到年代久遠的義大利宗教壁畫影響,這些壁畫因歲月侵蝕而顏色黯淡,但我選擇將這些畫面轉化為明亮、甚至接近流行藝術的色調。
關於線條,在《等待》(The Wait)系列中,我試圖在畫面處理上尋找一種張力與力量感,我用幾乎消隱的輪廓相互疊加,形成錯綜複雜的形狀,同時以明亮的色彩勾勒細線。
從描繪某個人這個提問開始的旅程
白石畫廊台北
ー你的畫中人物有特定的模特兒嗎?還是完全來自想像?
丹尼:兩者兼有,依據不同的系列而有所變化。我的創作過程通常從想像開始,我先構思想要描繪的畫面,然後翻閱我的圖像檔案。這些資料來自不同來源,例如:家庭照片、自己拍攝或收集的影像、廣告圖片與明信片、無版權戰爭檔案。接著,我會在腦海中進行拼貼與組合,有時也會畫草圖來整理構圖。我某種程度上算是網路世代的產物。在我親身探索世界之前,我已經透過數位影像先行體驗了這個世界。
相比之下,我的風景畫則更具混合性(hybrid)——它們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視角。而當我處理「圖案」(pattern)時,我時常無意識地發現,自己受到非洲與中東的啟發。這些影響,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文化深度上,都成為我作品的一部分。
白石畫廊台北
ー這次展覽中的三個系列作品各自從不同的來源汲取靈感。你什麼時候最有靈感?你的日常生活中靈感是如何浮現的?
丹尼: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圖書館,我會因為好奇心將所有發現的事物儲存在其中。因此,很難說靈感究竟何時出現,或者是如何產生的。
我的作品通常來自對社會議題的本能反應,這些問題經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我的藝術毫無疑問是政治性的,但並非關於政客,而是關於社會,關於人。世界各地都在建造圍牆,而不是圖書館,而我的作品選擇走圖書館的那條路。
白石畫廊台北
ー《逃脫》(The Escape)系列參考了難民歷史,而當今世界的戰爭仍不斷導致大量人口流離失所。通過這個系列,你希望傳達什麼信息?
丹尼:在《逃脫》這個系列中,我的目標是讓人們回到我們共同的起源——智人(Homo sapiens)。因此,我深入研究了最早的洞穴壁畫(如拉斯科洞窟)以及早期基督教壁畫中講述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但在台北展出的作品中,我還加入了對南島語族遷徙(Austronesian journey)的微妙參考。
我想要引發的是對話——一種更深層次的討論,關於我們共同的起源,以及它如何與當代各國的領土爭議產生聯繫。我不想只關注過去三百年的台灣歷史,而是想回溯到更根本的東西——遠遠超越3000年前的世界。
台灣在成為殖民地之前,最早是原住民的土地,它是南島語族文明的發源地。這也是為什麼,在創作這個系列時,我花了時間研究台灣原住民,特別是排灣族、布農族、泰雅族、阿美族等民族。他們的文化、工藝,以及服飾的色彩……
這些色彩融入了《逃離》系列的畫面中。
白石畫廊台北
ー這次展覽的標題是《超越界條,邊界消逝II》。你會繼續這個系列嗎?
丹尼:這個系列會有第三部分,因為我原本將整個展覽拆分成三個階段:The Wait(等待)、The Escape(逃脫)、The Struggle(搏鬥)。但對我來說,還缺少第四個階段:The Creation(創造)。《超越界條,邊界消逝》展覽系列的第三部分將專注於「創造」,因為這是對這個系列所提出問題的最終探索。要知道自己要去往何處,就需要確立四個方位,因此我認為發展這第四個階段是必要的。
為了實現這一點,我正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TUA)的女性舞者合作,同時也受到布拉瑞揚舞團(Bulareyaung Dance Company)男舞者肢體運用的啟發。 因為舞蹈是一種以身體創造的藝術,而我對人體與人類形態的迷戀,讓我覺得舞蹈是極具表現力的媒介。
白石畫廊台北
繪畫,是與社會對話——與歷史、記憶,以及個體的聲音對話。克萊蒙·丹尼以沉靜而堅定的筆觸,不斷描繪著這些提問。
克萊蒙·丹尼在白石畫廊台北的個展將展出至2025年4月26日。部分作品可於線上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