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楊泳梁:用影像構建城市山水,用畫筆找回肉身的感知 | Part1

2025.02.28
INTERVIEW

這篇採訪是由 Art Alpha 發表的,我會告訴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這次我們將為大家帶來第一部分。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消失的遠山》2024-2025,150.0 × 300.0 cm,布面油畫

“無論身處何地,我們眼中的風景,某種程度上仍然是內心風景的映照。”

——楊泳梁

楊泳梁的藝術,始於鄉愁,也是對時代變遷的感懷。他以影像構建了一座座城市山水,在東方文人畫的筆觸中注入現代文明的肌理,展現出城市迅速發展的矛盾景觀。

而在《消失的遠山》這批全新繪畫作品中,他放下數位影像的冷靜計算,回歸他自認為極其重要的「手感」,以繪畫的方式釋放更加直接而純粹的感情。

“影像是理性的,而繪畫則是時不時需要發洩的感性。“楊泳梁說。他試圖在古今東西的交匯點上,重塑山水。

如果中國山水畫不再拘泥於黑白與單色的束縛,若它能跨越時空,與印象派和現代主義大師展開對話,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如果趙孟頫看到了莫內的睡蓮,這會令他想嘗試什麼樣的創新?“

展覽《消失的遠山》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誕生的。楊泳梁在畫布上拓展了中國山水的邊界,與西方抽象藝術形成微妙的共鳴。而當我們凝視作品的局部,會發現那些重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與他早期的影像作品之間,仍然維繫著相同的精神主題——時間、記憶、城市、自然,在不同媒介間複刻、延續、變幻。

家鄉的模樣或許已在現實中消逝,但在藝術家的心中仍然屹立,被重新描繪,被不斷尋回。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在北京白石畫廊楊泳梁最新展覽《消失的遠山》開幕之際,ArtAlpha 與藝術家進行了對談,就他如何從上海到紐約,從影像到繪畫的心路歷程。在飛速奔跑的發展節奏中,怎樣在創作中根植自我的記憶與情感。

上海街巷到紐約 Chinatown 眼中的風景即內心的風景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白石畫廊北京 楊泳梁個展 開幕現場

ー(ArtAlpha)您的作品一直以攝影和數位藝術見長,而這次的新作採用了繪畫的形式,讓觀眾感受到明顯的變化。這種轉變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楊泳梁:確實,在過去的創作生涯中,我的作品大多是攝影與數位藝術結合的形式,這種方式是在我理性的框架下進行複雜的構建和調整。

但與此同時,數位化的創作方式也讓我的身體與作品產生了一種距離感,因為它的每一步——從拍攝到電腦合成,再到列印輸出——都是相對間接的。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更直接、更能與身體、情感產生聯繫的方式,而繪畫正是這樣的一種媒介。

事實上我從未真正遠離繪畫,早在學生時代,我的藝術訓練就建立在傳統繪畫之上。而繪畫一直處於比較私密的狀態。這次的展覽,我決定公開這些繪畫作品,不僅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也是希望探索更多藝術語言的可能性。

我覺得繪畫帶來的即時性和不可控性——比如筆觸的隨機變化、手的力度、顏料的堆疊——讓作品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而這恰恰是數碼創作所缺少的部分。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白石畫廊北京 楊泳梁個展

ー您數碼輸出的作品跟繪畫的作品在創作上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楊:繪畫的核心在於手感,筆觸的層次、肌理的變化,這些都是數位藝術難以真正呈現的。在我的繪畫創作中,我會特別強調這些手感的部分,比如強化筆觸的表現,讓油畫顏料的厚薄、乾濕、用油的方式都更有層次感。

相反,如果只是平塗,那和數碼輸出的效果就沒什麼區別,失去了繪畫本身的意義。

因此,我希望作品在筆觸和肌理上能展現出更強的個性和質感,而不是變得平面化。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設色山水系列和仿古山水系列 2022年白石畫廊台北空間展覽現場

ー您的繪畫作品色彩豐富,而您的早期作品主要以黑白為主。色彩的轉變源於怎樣的契機?

楊:我的作品在過去之所以以黑白為主,更多是因為我試圖通過去色的方式,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畫面的層次和結構上,讓城市景觀呈現出某種超現實的視覺感受。而這次展覽,我更希望用更直觀的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與我旅居紐約的經歷密不可分。在紐約的這幾年,我感受到這座城市所特有的強烈色彩衝擊。這裡的建築、街頭藝術、自然景象,甚至是傍晚的天空,都比我過去生活的城市更具視覺衝擊力。

尤其是紐約的晚霞,它呈現出粉色、橙色、紫色交錯的層次感,讓我深受觸動。這種色彩上的啟發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繪畫。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個展《極夜花火》香港 Art Central 2023

《唐人街》是去年完成的一個系列中的一部分,也算是我一次比較新的嘗試。雖然從形式上看,它與我之前的作品似乎相似,主要的變化是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但是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次我完全摒棄了中國的建築元素,作品中的所有建築都是在紐約拍攝的。無論是那些高樓,還是你能看到的小尖頂房子,甚至最細微的建築細節,全部都來自紐約,尤其是 Chinatown 的街景。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唐人街》 2024, 60.0 × 60.0 cm, 藝術微噴

當然,這不僅僅是顏色上的變化。不同的城市帶給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過去,我在中國創作時,作品大多以黑白為主,彩色的嘗試較少。雖然《設色山水》系列中已經開始引入一些顏色,但那種色彩仍然是淺淡的,整體視覺基調還是偏向黑白。

而這次創作,色彩不再只是點綴,而是從一開始就作為主導,成為構思和製作的核心。

在建築選擇上,我也進行了特別的考量。我把同一時代、相同色調和材質的建築集中在一起,使它們在視覺上保持和諧。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瀑布 Ed. 2/7》 單頻 4K 視頻 8’00’’ 2023

紐約的建築與中國的城市建築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高樓大廈大多是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密集建造的,因此風格上相對統一,無論如何組合都不會顯得突兀。但紐約的建築歷史跨度很大,幾百年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交錯並存,隨意拼貼就會顯得非常不協調。

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必須在前期就進行整理和歸類,把不同时代、不同風格的建築歸置在一起,使它們在視覺上達到一種有機的統一感,而不是雜亂無章。

疫情期間,世界變得更加灰暗,壓抑的環境讓我意識到色彩對於情緒的影響。當時,我開始嘗試在畫面中加入一些溫暖的色調,漸漸地,色彩的比例越來越高,畫面中的灰調被明亮的色彩取代。這種轉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變化,也是一種情緒上的釋放。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山居圖》

ー從上海搬到紐約,給您的藝術表達產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和變化?

楊:我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亞洲或中國創作的,因為它們更多地關乎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作為在上海郊區長大的一代,我親身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從童年到成年,我目睹了家鄉的變化,也感受到大時代的變遷對於小地方不可逆的改變。

我小時候的家鄉,是一個帶有水鄉特色的地方,古色古香,很獨特。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這些景象一點點消失,如今的郊區幾乎千篇一律,被格式化為整齊劃一的現代建築所充滿。

我對這樣的變化有很深的反思——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經濟的增長、生活條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遺失了某些無法替代的東西?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在意這些消逝的細節,但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小時候的記憶,如今已無跡可尋。當我回到曾經生活的地方,發現熟悉的一磚一瓦都已不復存在,我會有一種深刻的缺失感,像是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這種失落感深深影響了我的創作,使我不斷去思考人與環境、城市發展與文化記憶之間的關係。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消失的遠山》 在白石畫廊 2025《消失的遠山》展覽現場

後來,當我來到紐約,雖然創作的方式依舊,但表達的內核卻發生了變化。從過去帶有批判性的視角,逐漸轉向用東方的視覺去觀看一個西方的城市。

在紐約,我依然能找到屬於中國的印記,或者說,是一種中國性的視覺體驗。真正促使我開始這個系列創作的,是一次偶然的瞬間——在炮台公園,我抬頭望見一座高聳的建築,從某個角度看去,它的體量、結構竟讓我瞬間聯想到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這一刻讓我意識到,無論身處何地,我們眼中的風景,某種程度上仍然是內心風景的映照,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因個體經驗而不同。這也讓我想到,人們常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紐約。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炮台公園 Ed. 6/15》178.0 × 100.0 cm, 2024, 藝術微噴

ー都是國際大都市,上海和紐約對您有何不同的感覺?

楊:紐約和上海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相比之下,紐約的割裂感更為強烈,城市內部的對比也更加鮮明。

比如,在紐約,你可以站在高樓林立的華爾街,感受到極致的現代都市氛圍,但只需片刻,便能進入中央公園那樣充滿自然氣息的區域,彷彿瞬間從鋼鐵叢林跳躍到一片綠洲。而再往前走幾步,又會進入霓虹閃爍、人潮洶湧的時代廣場。

這種強烈的對比在上海同樣存在,但在紐約,它的衝突感被放大了數倍,使得這座城市在不同空間之間切換時,更加戲劇化。

在中國創作時,我的作品可能帶有一些批判性,而在紐約,我的創作更像是一種發現與重塑。這裡的環境促使我去尋找新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已有的視角中。這不僅是創作方法的改變,更是心態上的轉變。

人類的記憶與消失的城市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山居圖》 2024-2025,250.0 × 800.0 cm,布面油畫

ー這次展覽的命名為《消失的遠山》,這個名字似乎有一種延續性,能談談它的來源嗎?

楊:這個名字確實與我之前的作品有關。早在紐約的時候,我拍攝了一部實驗短片《消失的海岸》,當時我在整理影像時,發現有些畫面與這次繪畫的情緒十分相似。兩者都涉及到“消失”這個主題,探討的是人與自然、人與城市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

因此,我選擇了《消失的遠山》這個名字,既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一種回應,也是一種時間線上的延續。

其實,「消失」這個概念一直貫穿在我的創作中。在中國生活時,我的作品更多關注城市化進程中消失的傳統文化,而在紐約,我的關注點則轉向了人類記憶與空間的關係。

遠山不僅是物理上的消失,也是記憶中的消逝,它既指向現實,也指向心理層面的某種失落感。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山居圖》(的特寫)

ー您的作品中一直有東西方視覺語言的融合,在這次繪畫作品中,您是如何平衡這種關係的?

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中國傳統繪畫在現代語境下產生新的可能性。中國山水畫的觀看方式不同於西方繪畫,它強調“可遊、可居、可望”,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而不是單純的靜態畫面。

但對於當代觀眾來說,這種觀看方式可能會有些距離感。因此,我嘗試通過解構傳統山水畫的構成方式,讓它更符合現代人的視覺習慣。

比如,我將傳統山水畫的局部進行放大,讓它呈現出類似抽象繪畫的結構。同時,我使用了一些西方繪畫的構圖方式,比如後印象派的色塊運用、表現主義的筆觸等,使作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此外,我也在畫面中融入了某種“未來感”,讓觀者既能感受到傳統的韻味,又能體會到當代視覺語言的衝擊。

Yang_Yongliang_Interview_ArtAlpha

楊泳梁 《胭脂晨光》 2024-2025, 250.0 × 200.0 cm, 布面油畫

後篇在此,敬請繼續欣賞。同時,歡迎在展覽中欣賞楊泳梁的進化之作。

楊泳梁:消失的遠山

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資訊

透過成為我們的電子報會員獲取最新的展覽情報以及會員獨家活動!


提交郵箱地址後,我們將發送確認郵件。請查收並點擊郵件內鏈接完成註冊流程。

ARTIST

RELATED ARTICLES

FEATURES

  • ARCHIVE

  • ARTIST NEWS

  • EXHIBITIONS

  • GUTAI STILL ALIVE

  • SPECIAL

View more

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資訊

透過成為我們的電子報會員獲取最新的展覽情報以及會員獨家活動!


提交郵箱地址後,我們將發送確認郵件。請查收並點擊郵件內鏈接完成註冊流程。